October 25, 2006
【從胡桃殼裡漫遊宇宙-《2001太空漫遊》】(By永夜天)
遠流書蟲 在 YLib Blog 發表於 18:33:54

浮島詩意百科/永夜天
科幻小說,作為一種文類,經常會面臨一個尷尬的情境,這種尷尬,和科幻小說具有預言未來的本質有關。
如果作者沒有將未來設置的遙不可及,一旦時間屆臨,書中沒兌現的未來,在閱讀時就會陷入既非未來,也非過去的時間蟲洞中。
相較之下,歷史小說便是個安全得多的文類,同樣是想像,書寫項羽如何率領數十騎突圍,到最後敗走江邊,無顏回見父老,無論小說如何舌燦蓮花,事實俱往矣,無對證也不可考。
亞瑟‧克拉克《太空漫遊》系列的第一部《2001太空漫遊》就碰上了這個尷尬困境。
沒有兌現的未來
《2001太空漫遊》的紀年,就今天的讀者來說,已經成了不久前的過去。我們經歷過2001年這個年份,並且超越這個年份,書中架構起的科幻世界,成了讀者可以一一檢證的範圍。
小說中的人類已經具備航行到土星的能力,也發明出具有思考能力的電腦,在月球上也有常設性的基地。即使超過這個時間五年了,人類文明的進展仍然還沒到這個程度。但是說亞瑟‧克拉克預言全部落空也不盡然,例如閱讀報紙這件事,小說中描寫到像網頁般的電子報紙,技術確實是實現了,只是書中還能派送到外太空,就不知網際網路是否有如此能耐了。
雖然《2001太空漫遊》掉進這樣的時間蟲洞,但如果查詢一下成書時間,出版日期是1968年,當時人類還沒登陸月球(1969年),個人電腦也還沒問世,第一張網頁更是遙遙無期。但克拉克就已經用他驚人的想像力,佈置了許多科學道具與場景,引領我們到太空冒險了。
美麗、史詩般的奇想
這部小說起筆相當有趣,雖然是科幻小說,卻先帶我們回到三百萬年前,回到人類還處於野獸般的狀態,人類和外星生命體有了第一次的接觸,而讓幾近面臨滅種的人類,走向了全然不同的發展。
第二篇之後便是進入稍早於2001年的時間點,人類在月球上發現屬於外星生命體遺留下來的裝置,而促成後來航向土星的計劃,也是小說太空冒險的主體故事。
作為科幻小說,故事中克拉克花費了相當大的精力在架構他的科學世界,包括太空站、月球基地、航艦的構造和運轉的原理等,然而更多時間,他更像是一部宇宙的遊記,記載主角大衛‧鮑曼一行人在航行時經歷的諸般奇景,例如他們在經過木星陰影面時,看到這般的景像:
朦朦的光之河流,從水平線的這一端流動到另一端,很像是船隻行經某些熱帶海域而留下的搖曳光波。這裡一處,那裡一處,它們聚集成一泓泓液體之火顫抖著,彷彿從木星隱藏的心臟洶湧而出的,浩瀚的海底騷動。
諸如此類美麗的奇景,讓太空航行不再只是無盡的黑夜。隨著大衛‧鮑曼的任務進行不斷有這類的想像出沒,到最後接觸星之門的描寫,克拉克熱絡想像力不但傾巢而出,更是一段美麗、史詩般的奇想,令人難以釋卷。
胡桃殼裡的君王
《2001太空漫遊》是四部曲的第一部,小說透過大衛‧鮑曼最終必須以一己之力,面對一無所知的宇宙挑戰。我們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體嗎?如果是,人類何其寂寞,就有如大衛‧鮑曼孤身一人在航艦上執行任務;如果不是,其他的生命體究竟會是什麼樣貌,又如何突破人類所知的知識瓶頸,在宇宙中航行。小說中提出了各種假設,並鋪陳出作者覺得最有可能的答案。另外書中對於思考電腦對人類的反弒,也成為日後科幻小說、電影的一大母題,而梳理反弒背後的原因,終究還是人類的複雜,造就科學怪物。
銀河浩瀚,宇宙袤廣,無論在現實或想像中,都是人類最終的冒險拓荒地。莎士比亞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說:「即使把我關在胡桃殼裡,我也會把自己當作擁有無限空間的君王」,亞瑟‧克拉克也是透過他的小說梭巡宇宙,即使人類科技未能如他筆下跨出那麼大一步,但想像力已讓他成為宇宙的先行者、領航員,讓讀者能隨之進行一場太空漫遊。
本文轉貼自永夜天之「浮島詩意百科」部落格http://blog.yam.com/nextword/archives/2221224.html
《太空漫遊》四部曲相關資訊請見http://www.ylib.com/hotsale/odyssey/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