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故事最大的魅力不在於「教誨」,而在於「啟發」,讀完蘋果電腦另一位創辦人沃茲尼克的自傳,讀者所獲得的不是那種「又要學習什麼」的焦慮,而是一種輕鬆的、深刻的啟發式冥想。
我們可以看見蘋果電腦亢奮與猜疑兼具的創業歷程,也可體會主角工程師人生中的某些意義空虛和無奈,身為蘋果的共同創辦人,沃茲尼克的身影始終隱居在另一個創辦人賈伯斯的身後。
雖然他設計了膾炙人口、首部銷售超過100萬台的個人電腦「蘋果二號」,但蘋果電腦成立後就定位為「行銷公司」,而不是「產品公司」,因此一輩子以「工程師」自居、為傲與為樂的沃茲尼克,在公司內的自我實現企圖處處碰壁。但這位科技人如何另闢蹊徑,找出自己的生命意義,重建科技宅男和社會間的新關係,讓我們覺得饒富深意。
和賈伯斯不同的是,沃茲尼克從未離開蘋果,至今他仍支領最低階的員工薪水,參與許多工程師的研發計畫,也由於他未曾有機會成為公司的決策者,因而得以自由地享受創業成功後的許多人生樂趣──包括舉辦兩次大型演唱會、經歷一次飛機失事、結了三次婚、參與過無數次失敗的發明,以及當了十年的義工老師。和喬布斯宛如F1賽車跑道的一生相比,沃茲尼克的一輩子,雖然平淡許多,但卻更接近台灣科技工程師的生命處境。
當一個熱愛科技創新、相信科技可以改變人類命運的人,學著走進人群,讓自己與家人、他人都能活得熱情洋溢,此時概念將不再只是方程式裡的抽象符號,而是一個個具體動人的產品。從早年捉弄電話公司的「藍盒子」,到創業代表作「蘋果二號」與最新的iPod音樂隨身聽,沃茲尼克示範的是:創意來自生活感受,來自與他人的互動,而不是單單聽從理性分析的結果。
有了這本傳記,蘋果電腦的神話更真實了,它說明了:人類世界許許多多未盡神聖的個性、動機或意圖,反而有可能催生偉大的發明;而盛大的成功,往往是系列苦惱的開始;當面對一個個人生的苦惱之際,真誠地回歸自我本性中那簡單的善念,也許會讓你眼前一陣柳暗花明。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