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評《虎媽戰歌》〉一系列三篇文章的前兩篇(發表於一月二十三日及二十四日)中,我透過對於《時代》雜誌 (Time magazine) 三篇書評的引用,討論了美國讀者對於《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這本書的反應。在這最後一篇文章中,我想探討美國及其他地區的華人媒體和讀者對這本書的反應。
這篇文章的重點有四。第一,美國及其他地區的華人媒體和讀者認為這本書的作者蔡美兒是一位「中國母親」。第二,這些華人媒體和讀者認為《虎媽戰歌》是一本「中國式」育兒經。第三,這些華人媒體和讀者認為蔡美兒試圖成為所有「中國人」的代言人。第四,這些華人媒體和讀者在評論蔡美兒的育兒策略和著書動機時,同樣把自己視為所有「中國人」的代言人。
美國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網路版於一月八日刊登了《虎媽戰歌》一書的摘要,並且下了極為聳動的標題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由於這個標題被許多讀者解釋為「為什麼中國母親比較優越」,而忽略了蔡美兒的華裔美籍身分,上文所提到的三篇由美國讀者撰寫的書評都比較了美國和中國父母在養兒育女方面的心態與認知,許多華文媒體和讀者也根據這種解釋來評論蔡美兒的育兒方式和著書動機。
事實上,蔡美兒的父母祖籍福建,出生成長於第二次大戰期間被日軍佔領的菲律賓,是當地的弱勢華人社群之一員。蔡美兒的父親蔡少棠於一九五九年畢業於菲律賓的瑪布亞科技學院 (Mapu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隨即移民美國,於一九六一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碩士學位,更於一九六四年獲得伊利諾大學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的博士學位。蔡美兒於一九六二年出生於伊利諾州,因此算是土生土長的華裔美籍。
蔡美兒在《虎媽戰歌》一書中描述了自己養育兩個女兒的心路歷程。儘管她經常使用「西方父母」一詞,其指涉的主要對象卻是美國父母。同樣地,儘管蔡美兒在書中列出了許多「中國父母」的育兒心態和方式,她在這方面的認知卻主要來自於自己從小被父母養育的過程,她對於其他華裔美籍家庭教養方式的觀察,以及她在這方面的閱讀心得。因此,蔡美兒對於「中國父母」育兒心態和方式的觀察,主要還是一種主觀而範圍有所限制的認知。她的這種觀察和認知,在很大的程度上又受到「西方」(也就是她眼中的美國)以及其猶太裔美國丈夫的育兒心態和方式的影響。
正因為如此,蔡美兒在《虎媽戰歌》一書中開宗明義地強調:「這本書是一位母親、兩個女兒和兩隻狗的故事。這個故事也和莫札特及孟德爾頌、鋼琴和小提琴、以及我們一家人如何抵達卡內基廳 (Carnegie Hall) 的經過有關。這本來應該是華人父母為什麼比西方父母更擅於養育子女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訴說的卻是兩種文化的苦澀碰撞,對於榮耀的短暫領悟,以及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如何讓我學會謙虛。」
換句話說,蔡美兒在《虎媽戰歌》一書中所要強調的重點是西方(也就是她眼中的美國)和東方(也就是她眼中的中國)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衝突,以及她自己及其家人如何適應這些差異和衝突的經過與心得。她很明顯地強調了這本書是她個人的回憶錄,書中訴說的也是她自己的生活經驗,其中包括了成長於華裔美籍家庭的酸甜苦辣,在美國求學求職的挫敗與成功,和丈夫在育兒心態和方式上的差異,以及和兩個女兒的相處過程。如果說這是一本相當私人的作品,實不為過。
儘管如此,由於《華爾街日報》的書摘取自《虎媽戰歌》的第一章、第六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在相當程度上屬於斷章取義式的摘錄,而無法呈現書這本書的全貌,許多讀者在尚未有機會閱讀全書之前(該書於三天後的一月十一日出版),只能就這篇書摘本身對蔡美兒之為母親和作者的雙重身分進行評論。更重要的是,由於這篇書摘對於《虎媽戰歌》一書內容的摘錄刻意選擇了最具有爭議性的部分,也就是蔡美兒對於「西方父母」和「中國父母」育兒心態和方式的比較,以及其和兩個女兒之間的幾場嚴重衝突,許多讀者在閱讀這篇書摘時很容易產生對蔡美兒之為母親的負面觀感。即使這篇兩千五百字的書摘確實引用了一段文字(約為一百四十字)描述蔡美兒的二女兒在受到嚴苛逼迫之下如何領悟到突破難關而終於成功的樂趣和榮耀,也不足以平衡許多讀者已經產生的負面印象。
事實上,許多讀者之所以對蔡美兒提出嚴厲的批評,主要是因為他們不認同這篇書摘提到的「十大不准」規條,也就是蔡美兒在兩個女兒教育和成長方面的強硬限制。如上所述,《虎媽戰歌》一書的主要內容雖然是對這「十大不准」規條的解構和省思,也就是蔡美兒十六年來如何領悟到這些規條的荒謬和其對兩個女兒所造成的箝制,因此而大幅改善了自己的育兒態度和策略,許多讀者卻因為還沒有機會閱讀全書,而在看完這篇書摘之後對蔡美兒產生了難以磨滅的負面觀感。對於少數讀者而言,由於這種負面觀感實在強烈,他們可能更會就此拒絕閱讀這本書,因此而永遠失去了改變這種觀感的機會。
以美國和其他地區的華人媒體而言,由於翻譯能力和篇幅的限制,在報導《華爾街日報》書摘和讀者迴響的時候難免產生偏頗,例如《星洲日報》於一月十二日刊出的〈列管教孩子「十大不准」‧中美媽咪爆育兒論戰〉一文,只陳述了「一名耶魯大學華裔女教授蔡美兒,日前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名為〈中國母親可以更優越〉的文章,詳列自己管教兩名女兒的『十大不准』規定,闡述中國媽媽的管教方式何以能比西方媽媽教育出更多成功的孩子」,而完全沒有提到這篇文章其實是《虎媽戰歌》一書的摘錄。與此同時,《星洲日報》在翻譯這篇《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時有失準確,也只翻譯了文中最具爭議性的部分。至本文寫作為止,這是《星洲日報》針對此事的唯一報導。
相較之下,《世界新聞網》的報導就顯得比較平衡而深入,例如在一月十一日當天刊出四篇報導(〈「虎媽」勁爆‧華裔媽咪也震驚〉探討西方讀者與華裔社區對蔡美兒這篇「極富爭議的專欄文章」的迴響;〈蔡美兒‧哈佛法學院榮譽畢業生〉引用維基百科介紹蔡美兒的背景;〈中國媽媽「成就」‧不少媒體質疑〉摘錄美國媒體對「蔡美兒的育兒經」的討論;〈沒成數學天才‧中國媽媽害的〉翻譯轉載了美國網路部落客茂琳‧歐康諾 (Maureen O’Connor) 撰寫的反諷文章),在一月十四日進一步刊出兩篇報導(〈虎媽:如重來‧會採同樣作法〉翻譯轉載了蔡美兒對各界讀者評論的回應,〈虎媽:教養子女‧中美平衡〉則是《世界新聞網》記者訪問蔡美兒的內容摘錄)。到了一月二十日,《世界新聞網》刊出報導〈「虎媽」蔡美兒現蹤金山〉,再度轉述了蔡美兒對於各界讀者評論的回應,以及對於《虎媽戰歌》一書的進一步介紹。一月二十一日的報導〈「虎媽」熱議‧社工教界憂慮〉則探討了美國的「亞藝健康及社會服務聯會」(AHSSC) 對所謂「虎媽」現象的看法。
如上所述,如果比較《星洲日報》和《世界新聞網》的報導方式和內容,後者顯然更為講求廣度、深度和平衡度,儘管在翻譯陳述時偶有出錯,卻依然保持了媒體應有的客觀態度。
《世界新聞網》於一月十八日在報導〈「我的生命活出 110%」‧女兒謝虎媽〉中,翻譯摘錄了蔡美兒的大女兒蔡思慧 (Sophia Chua-Rubenfeld) 在《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上發表的一封公開信,標題為「我為何深愛我管教嚴格的華裔母親」(Why I love my strict Chinese mom)。蔡思慧在信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親愛的虎媽:妳的回憶錄自刊出後,遭受眾多批評,問題在於有些人無法體會妳的幽默,以為妳說的一切都是真的,推測我和妹妹受到一位邪惡母親的壓迫,但那絕非事實。」蔡思慧又說:
「我承認我有一位不可違抗的母親,但現在十八歲了,即將離開老虎籠上大學,我很高興妳和父親如此教養我們,理由有下幾點:許多人指控妳只會培養不會自我思考的機械化小孩,但我的看法相反,我認為妳的嚴格作風讓我們更獨立。……每個人似乎認為藝術屬於天份,但妳卻教育我們,即使是創意亦須努力。……進入高中後,妳也了解是讓我長大成人的時候了。……當妳見到我第一次畫眼線時很驚訝,但並不在意,妳讓我歷經成長的儀式。……另一個我經常聽到的批評,是指妳造成子女視野狹隘,但事實上,妳和父親卻教導我為求知而求知,不附帶其他條件或目的。……最後,我想要讓生活有意義的願望,是一個普世認知。我認為這與成就大小或自我滿足沒有關係,而是要自己不斷努力,把潛能發揮到極致。假如我明天就離世,我會感覺我已把我的生命活出 110%。為此我感謝妳,虎媽。」(作者註:此段引用《世界新聞網》的中文翻譯。)
針對這封「虎女」的公開信,各界華人讀者有不同的看法,一如他們對《華爾街日報》刊出的《虎媽戰歌》書摘有各種正面和負面的反應。我想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摘取幾位華人讀者的回應,一方面顯示出這幾位讀者如何認定蔡美兒試圖成為所有「中國人」的代言人,一方面也顯示出他們如何把自己視為所有「中國人」的代言人而否定蔡美兒的個人觀點。最重要的是,我想展現出極少數華人讀者對於所謂「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形象的堅持與捍衛態度,以及這種態度如何影響到他們對於蔡美兒、其家人和《虎媽戰歌》一書的看法。
署名 Mandy Wu 的讀者於《紐約郵報》針對上述蔡思慧的公開信的回應:「我是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台灣人。我以為我爸爸是一個控制狂,然而在網路上讀過蔡美兒的書的某些內容之後,我發現她比我爸爸更糟糕。我認為所有種族和性別的人都有像她這樣的行為。他們都是施虐者,而和他們的文化傳承無關。……我認為蔡女士應該為她在用字上的可悲選擇而向世界上所有的中國母親道歉。她不但自私,更不關心別人的處境。她在美國長大,母語是英文。我希望她能說流利的中文,否則她的自稱『中國母親』簡直就是一種恥辱。我的母語是中文,我也說台灣話。我的英文當然沒有她那麼好,她是耶魯大學的教授。我也許無法用英文為西方讀者寫一本書。這也正是為什麼她對所有中國母親的名譽所造成的損害如此之大,也讓我如此憤怒。我不要和她處在同一個類別裡。蔡女士,我在此要求妳澄清我的名譽,以及所有中國母親的名譽。我希望金錢能夠讓妳高興,因為我確信妳因為這本書而得到很多錢和其他的東西。如果名聲也能夠讓妳高興,妳也已經有了,然而我希望這確實是妳想要的名聲。」
署名 Troublemaker 針對部落客「冰花」於一月十五日發表的〈虎媽 (Amy Chua) 代表不了中國媽媽〉一文的回應:「最近的這股風可以叫做興風作浪的風。謝謝冰花寫字撥亂反正,我個人好像沒有熱情再去反駁這種強姦『中國』民意,動輒以『中國』自居的信口開河了。她,不過是一個離經叛道已經夾生了的所謂中國媽媽,不知道哪裡來的尚方寶劍可以讓她這樣充當某個族群的代言人,滿嘴的信口雌黃。唉,這就是所謂的百家爭鳴各抒己見吧,但關鍵是人家覺得自己可以代表所有中國媽媽,那我們這些所有的中國媽媽就真的被代表了嗎?她以為她是誰?!書可以大賣,但話你還是留著說給自己聽吧,再說得通俗點,那就是愛米同學 (Amy Chua) 最好還是再那裡自說自話吧,她誰也代表不了,省省哈。」
部落客「冰花」對於Troublemaker的回覆:「英雄所見呀!所感相同,這種拿『中國』炒作的作法誰看不多來呀,想寫書賺錢靠這樣的投機取巧的作法,拉著『中國媽媽』的大旗做她的虎皮,真是想出名想賺錢想瘋了。中國媽媽讓她歪曲得都成母夜叉了,真是看不過去才寫幾句。」
針對《世界新聞網》〈虎媽:教養子女‧中美平衡〉一文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