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中兩個消瘦的年輕男女是我父母,攝於一九四九年初(七十三年前)的台北浦城街十六巷巷口,站在他們剛買來的小雜貨車前。他們當時看來弱不禁風,但是後來都享有九十多高壽,也有著相當健康的晚年。
我的父母都來自上海的小康家庭,在大學相識。當時的上海因為被日軍占領,民不聊生,令他們感到憤怒不平,暗自參加抗日組織,內心充滿愛國的胸懷。他們和大學其他六名男女同學,畢業後跟隨著國民政府,長途跋涉逃到「陪都」重慶。兩人在那段兵荒馬亂之下戀愛,到了重慶才真正互訂終身,也過了好多年顛沛流離的戰亂日子。
父親在重慶工作時,水土不服,氣喘宿疾發作,又患上肺結核,嚴重到吐血才被發現,於是住進肺結核隔離醫院,多虧了堅強的母親照顧。抗戰勝利之後,父親逐漸康復出院,他們夫妻總算回到了上海的家。
國共內戰,剛康復的父母親帶了彼此的弟妹,一家大小乘船到了台灣。那幾年養病期間,父親也耽擱了攀登事業的黃金時段,他們不得不想出更多謀生辦法,以扛起全家大小的生活壓力。
在台灣,父母親頂了這個小小的雜貨車,兩人克勤克儉、自力更生。照片中可以看到父親大病初癒、瘦骨嶙峋的模樣,他和清秀年輕的母親攜手克服生活艱辛,兩人努力衝刺,才慢慢將婚姻、生活趨向穩定。
相片中是小小的推車雜貨店,裡面放著簡易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醬油、肥皂、香菸、糖果、餅乾等物品。其他家人如果有空時,叔叔、大舅、小姑和父母都會輪流來看守這個小店;當時台北剛剛光復,雜貨店不多,根本沒有Seven Eleven,很多附近鄰居都會來買些小東西。
對小小年紀的我而言,推車雜貨店是個有趣的地方,但偏偏所有的大人都不准我進去攪和,也不許我碰任何東西。後來爸媽漸漸地有了固定收入,那個小雜貨車何時消失?我就不記得了。想當年父母遇到生活困難,做小生意的謀生之道真是勇敢,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們適應新生活?為何有此勇氣?
自此之後,父母一直努力勤奮過日子,慢慢地找到自己理想的後半生。母親後來買了一台英文打字機,自己努力學習,考上當時很難進去的美援會,之後又在招商局擔任英文祕書多年。
父親更努力,兼兩、三份工作,除了在貿易行擔任中英翻譯,又執教幾所大學日間、夜間部講師;白天他騎自行車趕赴工作,晚上又挑燈夜讀,身影深深地烙在我腦海,後來擔任台灣大學教授才退休。
父母兩人始終自強不息,在台灣總共生活了六十年。
父母一生經歷人生的跌宕起伏,偶爾磕磕絆絆,卻一直默默彼此守護,在台灣的晚年終得一世安穩,歲月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