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人父母的要學會改變原有的觀念。如果渴望和長大的兒女溝通,只急著表達己見和交流,卻完全忽視了給對方交流的空間。結果父母一直追著子女,使得親子溝通就成為壓力。最常在診所見的是父母問長大的兒女,為何不回爸媽打去的電話?兒女會說,因為你們大概說的都是一樣的事嘛。孩子一旦長大了,兩代已經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因為兒子不再和我們共生,他們已經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應該慶幸自己的家庭教育成功。
傳統上,華人父母往往太愛孩子,把孩子當成一生最為重要的人。總是希望孩子的事情,永遠都要管,孩子,不管多大,依然可以依賴父母。長大了的兒女,不想做媽寶。長大又獨立的兒女已經成功有了他們自己的興趣,工作,嗜好,和人生。我們不能把他們帶進我們的世界,我們只好學習,想盡方法,走入他們的世界。他們不會喜歡我們一再的說教,如果可以主動問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就比較適宜。可能變成為各自有平等又尊重的的個體,反倒相處的更為融洽。
從你信中,你兒媳能夠想到和你們一起在台灣環島,生活玩樂好多天,表示她真的把你們當成家人,是非常親密的方式。也表示你們雙方可以相處,我並不明白你們和兒媳經歷和演變的過程。是真的疏遠?還是你兒子體會到你們對於媳婦有的怨懟,或是他不好作人?還是他實在忙於工作,怕你們問起,究竟存款多少?還是他們正在努力人工受孕,害怕你們問起家庭計劃?或是他們正在努力投資某樣副業,不要你過問?總之,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不希望你們事無巨細的一一了解。兒女長大了,這些也是極為平常的事。
多年來,有位比我大些的女友,她有兩位兒子都是濟世助人的醫生。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家,都住在她家的附近,大孫子都上了大學,她,先生和兒子三家都幸福美滿。兩個兒子都會說流利的中國話,西班牙語和英語。所以診所生意都特別的好,兩個兒子,媳婦,孫兒女都很有禮貌,逢年過節,我們也會時相往來的。
她最令我佩服的是她和兩個兒子,媳婦兩家的相處之道。幾乎每個週末,他們幾家大小都會在一起吃頓飯。平時各家都有著自己的社交生活。最近我介紹了一位洋女友掛診,去看她小兒子的專科疾病。我這位女友回來告訴我,醫生為人專業,關懷的紳士。當醫生知道是她母親朋友推薦她來看病時,醫生說他的母親樂於助人熱心,總是默默的在華人僑社擔任義工。他們兄弟兩人會成為醫生,都來自母親的遺傳基因。他們成功的親子關係令人羨慕。
最近我和她吃飯,意外談到我們兩人共同的家庭內科醫生要退休了。她和我商量,何不一起再選擇另一位較年輕的x醫生。我很驚訝,她居然没有想和同樣醫護人員的兒子們商量,而和我商量?她說一家人在一起,都是氣氛歡樂。除非有自己特別的身體疑難雜症,她不願意給忙碌的兒子媳婦增加更多的負擔。所以這麼多年來,三家雖然住的這麼接近,依然可以相處的如此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