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她多年讀書就業的掙扎,她先去Duke大學教法學院,後到NYU大學試教,她的兩個女兒就在這幾年出生。周末,夫妻才得見面,週日就是她一人管兩個小女兒。這些家中的困境,她都很誠懇的一一細述。經過七年的努力,她才進了耶魯大學法學院和先生同事。她在書中不斷地讚美美國的文化,是美國改變了父母,可以准許異族通婚,並且和女婿相處成最好的朋友。也是美國可以允許二女兒Lulu發揮所長,不然女兒在中國就會進中國的「改造營」(書中說這樣叛逆的女兒會進labor
camp)。
我想就以一位讀者先得替「虎媽」作者說話,我可以體會她的真切和誠實,她並沒有認為自己的管教是絕對對的,她只是認為這個方法是她最為認準的方法。她甚至常說自己先生說她小事看大,情緒失控,又易遷怒,罵女兒的話,如妳去吃藥,說不定可以和嗜藥者戀愛之類等任性辱罵。她也以為所有願意用嚴格紀律的母親都是中國母親,不論他們是那個族群的人。
書中可以大略分成三種她的所謂中國教育的信念,她認為中國教育:
一.中國家長注重教育,關懷陪伴兒女讀書,重視成績和崇尚獎狀。
二.中國父母認為孩子們能把一件事做好了,會得到外來的讚賞和肯定,會變得自信,就會漸漸愛上所學的東西,無趣也會成為有趣。
三.中國父母認為親子關係是責任也是義務。感覺兒女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
作者認為可以多為兒女小時準備多項善長,建立自信,他們才能面對未來的競爭和挑戰。
我想她說的應該就是中國父母往往都想自己的兒女可以盡力發展自己的潛力到最高和最好吧?她在書的後半部份開始由所謂的「中國教育干預和指責」之中,逐漸掙扎出來,學著改用中西合璧方式。Lulu棄學小提琴之後,開始打網球,她也開始學著成為採用「美國教育指點和表揚」的方式來和Lulu溝通,取得中國和美國兩方面教育的平衡。
其實作者的身教「勤能補拙」,教育兒女養成勤習,還有父母自己的積極參與兒女活動,我都十分贊同。父母親的好學,愛讀書,對兒女學的東西發自內心有興趣才是兒女會做好的榜樣。
但是她很強硬又情緒化的實行,是的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