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蘭籍傳教士卜彌格(Michael Boym),真是傳奇人物。
來華僅6年,
就著有《中國地圖冊》、《中國植物志》、《中國醫藥概說》、《中國診脈秘法》,
是第一個把中醫草藥翻譯成歐洲文字的西方人,
而且是明朝唯一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派往歐洲的特使……
【出身富裕】
卜彌格,1612年生於波蘭-立陶宛聯邦王國利沃夫(今屬烏克蘭)。
他出身富裕的官宦世家,父親是波蘭國王的御醫。
1629年,17歲的卜彌格加入耶穌會,進入波蘭王國舊都克拉科夫修道院學習。
克拉科夫修道院有很多傳教士前往遙遠的亞洲傳播福音,卜彌格也心嚮往之。
直到1642年,卜彌格才踏上了前往中國的旅程。
【局勢動盪】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破北京,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
1645年,卜彌格抵達越南北圻之時,
清廷正全力剿滅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局勢極為動盪,
卜彌格無法深入中國內陸,只好轉往海南島傳教。
【北 vs. 南】
明朝滅亡後,在中國南北方的耶穌會傳教士,走入了不同的命運。
在北京的傳教士,因為滿清剛入主中國,急需新曆法頒布全國,
傳教士們因此得以繼續擔任「欽天監」(負責觀察天文、推算曆法的官員)。
在南方的卜彌格,於1650年從海南到了澳門,
接受了耶穌會副區長葡萄牙籍傳教士曾德昭的派遣,
前往廣西永曆朝廷傳教,意外投身反清復明。
【藉助天主教】
當時,南明已汲汲可危,想藉助天主教的力量對抗滿清,
甚至打算以天主教為國教,傳教士在永曆朝廷的傳教因此非常順利,
除了永曆帝本人未受洗,后妃、官員、太監、宮女共數百人受洗。
【出任特使】
1651年,卜彌格受王太后(永曆帝的嫡母)之託,
與使臣陳安德攜王太后上羅馬教皇書出使羅馬教廷,
希望得到歐洲天主教勢力對南明的援助。

(王太后上羅馬教皇書。
現藏於『梵蒂岡機密檔案室』)
【求援失敗】
1652年底,卜彌格與陳安德歷盡艱辛到達歐洲,
教皇英諾森十世認為援助南明恐會危及在中國的傳教活動,拒絕接見。
1655年12月,新任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終於接見他們。
亞歷山大七世雖然同情南明的處境,卻只寫了回信祈禱南明能渡過難關。
當卜彌格與陳安德返抵安南(今越南北部),已是1658年8月;
卜彌格於1659年去世,陳安德將其安葬後帶著信函至雲南向永曆帝復命。
永曆帝最終沒有盼來歐洲的援助,1662年他被吳三桂俘獲並被處死。

(1658年形勢圖。
黃色,南明統治區;綠色,清廷統治區。
卜彌格返抵安南(橘色箭頭處)時,南明即將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