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宗教界說:「生與死是天道輪迴」,先總統 蔣公也說:「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可見對於生與死,各方有著不同的詮釋。但對於許多人,卻是在身邊的人經歷生、死之後,才真正開始去面對與思考,而這也說明著常常是措手不及的。
一場大病可讓人體驗到生命的脆弱;一件意外的交通事故可以讓人瞬間喪失至親。這些現象,告訴人們生命的無常,不論自己願不願意,這卻是一生中無可避免的。
雖然大部分人不願意、也不知道如何面對死亡,不過,死亡的問題還是隨著年齡而愈發的感覺接近,而且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能發生的。
本書作者同樣的無法逃離這種宿命,在平靜的晚年中,接連遭遇獨女重病及丈夫辭世的打擊;作者一如常人的措手不及、同樣的手足無措,也和書中所提到佛洛伊德「哀悼與憂鬱症」一節:「哀慟的行為會讓人嚴重悖離正常的生活態度」一樣,過了一段與以往大不相同的日子。不過不同的是,作者決心面對這一殘酷的事實,利用寫作的專長,將經歷過的苦痛,以文字詳實的記錄下來。
字裡行間,我們看到一個平凡的人在經歷至親生死交關時的真情流露;也看到他的生活如何因而轉變;更看到他用不一樣的眼光回顧、奇想生活的過程、抒發之中的遺憾。
不久之前發生員警因公遭歹徒刺傷致死殉職案件,當時我立刻前往醫院探視,看著英勇的同仁在加護病房與死神搏鬥,自己卻絲毫不能分擔、代受,難過之情再也無法壓抑;更令我錐心的是,家屬那種原已習慣的幸福,孩童每天都能見到的莊嚴面容,剎那之間就消失了蹤影。當下,生死的意義再度浮現心中。
對照藝人的意外,在媒體的渲染下,絢麗而耀眼;員警因公而死亡的案件,則顯得沉靜而莊嚴。或許沒有大張旗鼓的報導,但對於所有警察同仁,卻有著隆重而崇高的景仰,這不是儀式或典禮營造出來的,而是那種為國犧牲、不惜奉獻的精神所感召的。
人生好比某種旅程,死亡則是終點,同樣的過程,有人以逃避的方式結束,有人則寧願選擇有意義的方式到達。讀完此書,讓人更能真實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本文作者為警政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