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寫完,我才發現我情緒激動之際,忘了應該先簡介一下這本書的內容,不過反正永夜天的讀後感裡有包括內容簡介,我就……請大家參考永夜天的這篇文章吧(漫游在死神走後的荒境-讀瓊‧蒂蒂安《奇想之年》)。
雖然我們都知道人必有死(我們知道這回事已經幾十億年了),而且,這年頭還有像是「CSI犯罪現場」還有「六呎風雲」之類的影集,把死亡的種種面向切開來給我們看,我們吸收了那麼多關於死亡的資訊——然而,當死亡出現在家門口的時候,我們還是一樣,總是那樣錯愕而缺乏準備。當有人死去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怎麼會?」
可是死亡來了。而且這次就在你旁邊,你不能轉頭不看,你要怎麼辦?
寫到這裡,我覺得我提出了一個奇怪的問題,這個問題怎麼會有答案呢?我甚至不知道這能不能算是個問題。我根本不應該寫到這邊來的。
「死亡」是個事實而不是個待解的「問題」,對此我們只能「接受」。然而我們還是本能地想要去「弄懂」些什麼,彷彿只要知道了某些東西,面對死亡的哀慟就會消失,我們就不會再疑惑人怎麼會死。瓊.蒂蒂安也是如此——因為她是個作家,或許更是如此,她說:「我從小受的訓練是,碰到困難的時候就閱讀,學習,蒐集資料,埋首文學。資訊就是掌控力。」(……或許還要加上書寫就是力量?)但是,「哀慟是如此常見的傷痛,但有關於哀慟的文學作品卻少得可以」。蒂蒂安的書因此非常珍貴:它不是醫學報告,不是DIY心靈自療指南,而是第一手實錄:直接呈現她面對至愛之死的拒絕,困惑,試圖理解,試圖接受——但是終究還是有哪裡怪怪的。為什麼他會死?為什麼他不會再活?
如果你曾經失去過非常非常重要的人事物,你一定可以了解這個蠢問題是怎麼回事。很蠢,可是你會一直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不懂我不懂我不懂……日子一天天過去,你可能慢慢地終於忘記要去探問,但是那種迷惑、不解、拒絕接受的種子還是在那裡。
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不特別想看。我甚至覺得我大概不會有什麼感觸,因為我覺得我對死亡不熟,雖然也曾經送走從來不夠親近的外公跟祖母,但是那時候我的反應並不強烈。而且現在我手邊堆著好多好看的書,我忙著吸收這個世界的美好。但是我打開了這本書:我看到蒂蒂安努力地在面對著她的困惑與否認。徹底的、沒有轉圜餘地的失去,不能理解只能「接受」的失去。她努力地「接受」,但是心裡縈繞不去的念頭仍然是想等待他回來,想把他帶回來。在某個段落裡,蒂蒂安引用了一些關於喪親哀慟的醫學報告,就在那個非常平靜的段落裡面我開始哭,哭得那樣厲害,雖然明明最近我沒發生過什麼傷心事。
但是我知道那種困惑,拒絕,還有無法理解;我知道這是什麼滋味:一直不斷質問無意義問題、不斷希望時空倒轉,同時卻又非常明白這不可能。很少有一本書這麼清楚地說這件事,而且只說這件事。對我來說,這不是一本療傷之書,但也不是一本沉溺於悲情的書。蒂蒂安只是注視著她的悲傷,沒有誇大也沒有刻意收斂。大部分時候我們都忙著撲滅壞情緒、重歸常軌的速度越快越好,但是就這樣一次,拜託,讓我們直接凝視著那哀慟,凝視那困惑吧。
因為這呈現了事實。無可逆轉的死亡,原本就是這樣讓人無法理解,幾乎不可能接受——雖然大部分的人最後還是想到辦法硬吞下去。這真相並不討人喜歡,然而卻很重要,如果你能理解這種感情,你或許就不會在不適當的時候叫別人快點振作。(上面那句笨拙的話,對我來說,是這本書唯一的「實用性」。這本書如此的「不實用」,反而是它最珍貴的地方。)
本文出自「顏九笙。看新聞不如看書」部落格